打造教学关键要素的“全能冠军”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系统推进课程改革纪实
中国网 2025-08-07 09:44:10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线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能力比赛等教学关键要素(简称教学关键要素)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载体,也是反映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质量窗口。2019年以来,国家已先后建设教学关键要素超过一万项,从中宏观角度看,相关项目紧贴国家战略、参与主体多元、人员覆盖面广,但从微观角度看,教学关键要素参与主体的“单枪匹马”和两极化现象严重,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参赛的占比较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高职、非高职院校分布的两极化问题严重,现有国家级教学关键要素负责人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开发。如何高效推进课程改革、如何提高课程改革的产出质量,是每个院校必须践行的教育命题,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近五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改革新路径。

顶层设计:强化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的一体化布局

岗位技能标准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原点依据,决定了培养具备什么技能的人;依据岗位技能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解决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依据课程设置开发相应的教材,解决如何开展教学的问题。反之,教材的存在是因为有对应的课程,课程的设置是因为对接相应的岗位要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紧密对接产业端需求,出台《教学专项管理办法》,将“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类比于全能比赛项目,课程立项必须依托校企共同开发的岗位技能标准,教材立项必须依托校级以上课程,以此加强“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教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近五年,校企共建技能标准300余项,并依据标准推进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培育出具备走出去硬核实力的优质方案。

内外融合: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参与的课程改革协作共同体

省级、国家级教学关键要素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协作育人的典型,推动各要素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能服务于职业培训才是课程改革的担当。近五年来,学校在教学关键要素等项目的建设、成果评定、应用推广的全过程,设立必选校企(校)合作的项目申报条件,推动企业资源进项目;设定资源投入与利益分成的必选协议条款,多形式平衡企业的短长期权益,联动共建单位164个,建设校企混编课程团队116个,撬动企业资源500余项。构建“学校出课程、协会拓推广”协同模式,促进线上课程、规划教材等课改成果应用在千余家单位、惠及师生超过34万名,培训企业人员14595人日,实现课改成果的跨组织跨行业融通应用。

系统推进:分层次打造模块化的课程改革一体化解决方案

教学关键要素集中代表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工作成效,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对内、对外战略的新时代使命,更需要将分散的教学关键要素智慧凝聚成团,形成有层次、多粒度的解决方案。近五年,学校优化项目提质奖励清单和负面事项惩罚清单,建立项目申报限额增减调整规则,实行部门年度项目申报限额“链式滚动调整”改革,强化学院、专业、教师在年度项目规划与建设上的接续性,引导各教学单位从孤立建设转向系统整合教学关键要素,一体推进建设校级教学关键要素项目500余项、省级300余项、国家级5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入选数分别居全国并列第8、13、3。

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与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双线提升

系统化的教学关键要素建设实现了“1+1>2”的改革效果,2019年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关键办学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根据全国统一调查显示,学校的在校生满意度提升至86%,课堂育人满意度提升至85%,专业课教学满意度提升至89%,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提升至98%,学生获政府部门主办的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0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从2020年的3项增长至2023年的13项,排名全国第12。学校在武书连人才培养排名榜单从2020年第25升至2024年第16,在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从2022年第83升至2025年第48。建成国家级课程、教材、教学能力比赛、教学团队等54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2项,推动6项课改革成果输出至泰国、俄罗斯等4个国家,助力学校获“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陈华政)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