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师街道民情遍访记:  脚步丈量民心 实干书写担当
中国网 2025-07-04 17:28:47

当基干民兵蹲下身丈量地下室人防坎的高度时,当社区干部举着手电筒勘察背街小巷的坑洼时,当老人们摸着新换的不锈钢扶手露出笑容时——九江市柴桑区岳师街道的党员干部们,正用“民情遍访”的脚步,在千家万户间架起一座“党群连心桥”。今年以来,3万余人次的走访足迹、307件民生难题的闭环解决,让“关键小事”成为基层治理的“头等大事”,也让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逐渐变成“暖心事”。

地下室里的“三天攻坚”:从隐患痛点到暖心改造

蛟滩湖社区柴桑郡小区的地下室人防坎,曾是居民张阿姨的“心病”。这个高出地面10厘米的水泥坎,让推婴儿车的主妇们频频卡轮,搬重物的老人常被绊倒。基干民兵张建磊走访时,居民指着坎沿磨出的深痕说:“晚上没灯,踩空过好几次。”

民情台账当天就记下这条诉求。岳师街道党工委协调住建、物业、施工队三方“会诊”,敲定防滑缓坡改造方案。三天后,新浇筑的水泥缓坡覆盖了人防坎,防滑纹路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张阿姨推着孙子路过时,特意给社区网格员发微信:“现在敢晚上下楼散步了,你们比家人还上心!”

锈扶手与新路灯:被“看见”的民生细节

在刘八碗社区达成小区,72岁的李阿姨扶着斑驳脱漆的楼梯扶手直犯愁:“孙子抓着扶手跑,手上总沾铁锈。”走访干部蹲下身,发现扶手焊点已锈穿,轻微晃动就发出吱呀声。

48小时内,岳师街道应急维修资金到位,志愿者带着不锈钢扶手材料上门。锯断旧扶手时,围观的老人主动递来抹布:“总算要换了,盼了三年!”如今,亮锃锃的扶手映着居民笑脸,李阿姨逢人就说:“小扶手修的是安全,暖的是人心。”

而冷水社区的背街小巷里,王大爷曾打着手电筒摸黑回家20年。走访干部踩着碎石路记录时,鞋底被坑洼绊了个趔趄。一周后,6盏太阳能路灯沿着巷口排开,暖黄色的光映亮墙角的青苔。“现在夜钓回来,老远就看见路灯亮着,像家里留的灯一样。”王大爷摸着路灯杆,像抚摸老伙计。

七天“长”出的健身广场:需求与响应的“加速度”

庐北社区学府欣园的健身器材区,曾是居民刘大妈的“遗憾地”:2组旧单杠要排队半小时,膝盖不好的她只能望着年轻人锻炼。走访干部用手机拍下排队场景时,有居民笑称:“器材比小区老人还年长。”

岳师街道党工委特事特办,从申报资金到器材招标仅用3天。第七天清晨,8组新器材“站”在了空地上——带扶手的太极揉推器、适合老人的坐蹬训练器,还有孩子的攀爬架。刘大妈踩着椭圆机直乐:“现在下楼就能练,邻居们跳广场舞都挪到器材边了!”

从“遍访本”到“连心桥”:治理温度藏在数字里

翻开岳师街道的民情台账,3万余次走访记录里,藏着这样的数字:307件民生问题中,261件在15天内解决,7件跨部门难题通过“社区吹哨”一周内联动办结。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次弯腰倾听的俯身——当党员干部带着鞋上的泥土离开居民家时,带走的是诉求,留下的是“有事找干部”的信任。

如今的岳师街道,网格员的电动车筐里总放着民情本,社区服务台的“销号榜”每月更新。那些被改造的地下室坎、换新的扶手、亮起的路灯,正像一颗颗纽扣,将党群的心紧紧缝在一起。正如街道党工委书记所说:“基层治理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每个‘小麻烦’当成‘大事情’,就是最好的初心答卷。”

发稿人:九江市柴桑区岳师街道办事处 (熊继照 阮江湖)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