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之花”绽放澧阳平原——澧县法院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发布时间:2025-09-30 | 来源:湖南法治报 | 作者:曾雨田 夏妮妮 杨紫翎 | 责任编辑:徐海波

湖南省西北部,澧水蜿蜒穿城而过,城头山遗址的史前文明与澧阳平原的万亩良田交相辉映。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澧县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着澎湃活力。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澧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甘溪、大堰垱、红湖3家派出法庭,立足各自辖区地理特征、产业特点与民生需求,以差异化工作重点、特色化解纷举措,筑牢司法为民的第一道防线,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乡土每一个角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动能。

红湖法庭:葡萄藤下筑“法盾” 精准护航“甜蜜产业”

澧县有着“南方吐鲁番”的美誉,红湖法庭辖区更是澧县“阳光玫瑰”葡萄的主产区,年产值超 3亿元。但随着产业发展,租赁合同纠纷、买卖合同争议、劳资矛盾等问题也随之显现。为此,法庭主动扛起司法助农职责,将司法服务嵌进产业链条。

 image.png

红湖法庭化解葡萄产业纠纷

2024年初的一场大雪,让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梁某的租赁合同纠纷骤然升级。2023年6月,合作社与梁某签订15年厂地租赁合同,计划建设葡萄分拣、冷藏车间,可大雪导致厂房坍塌,设备受损严重。合作社要求解除合同、退还押金,梁某却认为“合同没说大雪能解约,厂房修修还能用”,双方争执不下。

涉农案件无大小,桩桩件件系民生。红湖法庭庭长彭杰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坍塌的厂房里还堆着去年的葡萄包装箱,彭杰知道:“如果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不仅耗时耗力,更会影响到当地的营商环境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一定要竭尽全力组织调解。”

于是,法庭联合派出所耐心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寻找利益共同点。经过多轮调解,双方达成和解,解除租赁合同,梁某也返还部分押金。

近年来,红湖法庭不断延伸司法职能,用“庭所联动”“风险预警”“田间调解”等举措,变“坐堂办案”为“主动巡诊”,为甜蜜产业保驾护航。

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辖区内部分合作社采用了“电商网订、农户采摘直发”模式。虽提升了农产品销售效率,却暗藏法律隐患。2024年,法庭受理一起电商合同纠纷:因电商未经手货物,消费者以“品质不符”申请平台“仅退款”后,商家向农户追偿时引发争议。法官收案后,综合葡萄实际价值、正常损耗率、合同约定及过错程度,确定合理赔偿比例,促成双方调解。

案件审结后,彭杰并未就此“结案了事”,而是带领干警走进合作社,召开“葡萄产业法律风险预警会”。在合作社,干警们指导果农完善销售合同:“签合同时,要明确验收标准、规范包装要求、完善运输协议以及约定清晰的责任分担条款,避免扯皮。”

“以前签合同多是‘口头约定’,心里总没底,法院的预警太及时了!”果农们听得认真,纷纷感慨。

2023年以来,红湖法庭调解涉葡萄产业纠纷400余件,开展普法宣传11场,调解结案率达55.7%,用法治力量守护着果农的“金串串”。

大堰垱法庭:情法交融解民忧 当好基层矛盾“解压阀”

“陈叔,你不要激动,这口堰塘离你家近,取水方便,不要一时冲动说‘不承包’……”日前,在澧县金罗镇界岭村,大堰垱法庭庭长喻丹正耐心疏导着这位情绪激动的村民陈某。

界岭村谭家湾杨树堰占地面积1.2亩,原来一直由陈某和邻居3户无偿用于灌溉并适当养鱼。村委会在“三资”清理发包过程中,多次联系陈某征求其承包意愿,陈某不予配合,但也不愿交费承包。

 image.png

大堰垱法庭助力“三资”清理

看到法官上门,陈某仍旧坚持:“这堰塘我用了十几年,凭啥要交钱?我就不承包!”于是,喻丹拉着陈某走到堰塘边说:“陈叔,您想想,要是别人承包了,白纸黑字签了合同,您再想放鱼苗、抽水灌溉,可就不像现在这么自由了。”

见陈某沉默不语,喻丹又掏出“三资”清理政策文件:“承包费一年才几百块,你养鱼、灌溉省的功夫,比这钱值多了,还能名正言顺用堰塘,多划算?”这番话戳中了陈某的心思,他挠挠头说:“那我再想想……”

第二天,陈某主动找到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

“农村的矛盾,多是‘一口气’堵出来的——把道理讲透、把人情说通,比啥都管用。”在大堰垱法庭,这句话是干警们的“调解心法”。大堰垱法庭辖区农业人口占比85%,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清理、家事纠纷、民间借贷等矛盾高发,且大多掺杂着邻里情、朋友义。法庭始终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以“情法交融”的方式,将调解现场延伸到村口巷尾、田间地头,让许多对簿公堂的当事人重归于好。

近日,一场涉及80余万元的借贷纠纷在法庭开庭。原告雷某、孙某与被告赵某本是多年好友。2018—2019年,赵某因生意周转向二人借款,约定一年后还款。可没想到赵某丈夫遭遇车祸离世,生意也陷入困境,还款计划彻底搁置。雷某、孙某多次催讨无果,闹到了法庭。

庭审中,喻丹没有急于核对账目,而是轻声开导:“你们认识多少年了?朋友一场不容易,赵某现在确实难,需要一点理解。”

随后,法官采用“背对背”调解。对雷某、孙某,劝说他们适当让步,帮朋友渡过难关,也保住多年情谊。对赵某,引导他说:“制定还款计划,让朋友看到你的担当”。

最终,雷某、孙某放弃了利息,赵某也承诺分期还清本金,双方在法庭上握手言和。

前来旁听的人大代表感慨:“原本以为会闹得不可开交,没想到还能做回朋友。法庭的调解不仅解了纠纷,还暖了人心,值得点赞。”

2023年以来,大堰垱法庭通过“情法交融”调解各类纠纷290余件,守住了乡村的“和谐底色”。

甘溪法庭:大山深处送服务 翻山越岭护万家

甘溪法庭坐落于“澧县屋脊”太青山脚下,是3个派出法庭中管辖面积最大、地处最偏远的。面对辖区山高路远、村落分散、留守老人儿童占比高的实际情况,法庭始终践行“办案多跑一公里,群众少跑一公里”的服务理念,常态化开展上门立案、巡回审判,把专业的法律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家门口。

“原来以为彩礼送出去就不能要回,今天听了庭审才明白,结不成婚是要退还的!”近日,在甘溪滩镇岩门村巡回审判现场,村民李大妈和乡亲们围着法官,热烈讨论着案件细节。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甘溪滩的田间地头已十分常见。近年来,甘溪法庭打破传统庭审的场地限制,将“法治课堂”搬到群众身边,用一场场贴合乡土生活的巡回审判、一次次耐心细致的互动讲解,让法言法语变成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家常话”。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徐某卧病在床无法到庭。法官张威便将法庭“搬”至病榻前,在厘清权利义务的同时,悉心调和双方矛盾,不仅促成和平分手,还妥善安排了徐某后续生活照料。

线下服务有温度,线上赋能提效率。针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往返参与诉讼不便的特点,甘溪法庭积极推广“线上调解”模式,搭建起便捷高效的“云端高速解纷路”,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今年8月,法庭受理一起劳务合同纠纷,被告李某远在外地务工,无法赶回应诉。了解情况后,法庭当即启用“云上法庭”,法官通过视频连线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在线核实证据、组织调解。

仅用半小时,双方就达成了和解协议,李某通过手机屏幕完成电子签名确认后感慨道:“没想到法庭的服务这么方便,不用花路费、不用耽误工,在家门口就能把事情办得这么妥帖!”

据统计,今年以来,甘溪法庭已通过“云上法庭”高效处理案件90件,切实为群众节省了诉讼成本。

把法律服务送上门,更把法治理念送进心。“遇到校园霸凌该怎么保护自己?”“陌生人给的饮料能随便喝吗?”今年4月,在澧州实验小学的操场上,甘溪法庭的干警们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开场,抛出一个个贴近校园生活的法律问题。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抢答,原本严肃的法律知识,在轻松的互动氛围中变得鲜活易懂。

 image.png

甘溪法庭送法进校园

之后,干警们还结合典型案例,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自我保护、防范风险的法律常识,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2025年上半年,甘溪法庭新收案件调解率达56%,“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好“枫”景在太青山下清晰可见。(曾雨田、杨紫翎、夏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