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仔细想想!我们打完牌后,就在财政局门口的车上把钱还你了,你说借条没带,说下次给我!”法庭上,王某情绪激动地向刘某喊道,坚称自己早已还清欠款。
这起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发生在2025年7月。桃源县人民法院桃花源法庭受理该案后,原告刘某向法庭提交了被告王某手写的借条及转账记录,证明王某曾向其借款 3万元未还。而王某自接到应诉文书起,便一口咬定欠款已还,还表示有证人能为其作证——他的朋友熊某和双方共同好友李某当时都在现场,其中熊某愿意出庭作证。
开庭前,承办法官先向刘某核实情况。刘某承认四人确实一起打过牌,但否认王某还款的说法。他提到,共同好友李某明确不愿出庭作证,且自己多次通过微信向王某催讨借款时,王某从未提及已还款,只是一直不回复消息。
庭审进入举证质证环节,书面证据出示完毕后,王某显得信心十足,当即申请证人熊某出庭。主审法官没有直接传召证人,而是决定先调整流程,对王某进行详细询问。面对法官关于还款过程的提问,王某对答如流,不仅能说清当时的时间、天气,甚至还记得还款前的活动细节。然而,当法官问到 “还款的 3万元是从哪里来的”时,王某突然愣住了,迟疑片刻后才说:“是当场向朋友熊某借的。”
就在王某话音刚落时,与他一同前来的一名旁听人员悄悄起身,似乎想退出法庭 ——而此时熊某正在庭外候审。法官立刻制止了这一举动,随即宣布传证人熊某出庭。
熊某到庭后,法官按照规定要求其提交手机,并打开微信、短信界面接受核查。这一看,竟发现刘某刚刚在庭审现场给熊某发了一条微信:“你就说还款的钱是你给我的。”刘某见法官正在查看聊天记录,慌忙撤回了消息,但已被法官及时发现。
真相逐渐清晰。法官当即对刘某当庭与证人串供的行为进行严厉训斥,同时向熊某明确告知作虚假陈述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并要求其签署证人保证书。面对法律的威严,熊某当庭拒绝签署保证书,也不愿再作证。
看到这一幕,王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当场表示愿意还款,希望法院主持调解。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王某分期偿还欠款,这起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庭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还原真相的关键。法官通过细致询问与审慎核查,不仅揭穿了试图掩盖事实的行为,更以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推动纠纷从 “各执一词”走向“案结事了”,让公平正义在法庭上清晰可见。(杨红、伍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