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被“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所困扰,精力被大量消耗在非核心事务上,真正用于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时间捉襟见肘。如今,基层减负的号角已然吹响,广大基层干部应抓住这一契机,轻装前行,以全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绘就基层发展的崭新画卷。
破形式之茧,释放实干活力。过去,基层工作中形式主义的“枷锁”沉重,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频繁的会议、冗长的文件、过度的留痕要求,使得基层干部忙于应付检查、整理资料,而无暇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减负,首要的就是打破这些形式主义的束缚,为基层干部松绑。当繁琐的会议和文件减少,基层干部有了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将这些时间用于走访调研,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比如,在农村地区,基层干部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如种子选购、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城市社区,基层干部能够走进居民家中,倾听他们对于社区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留痕要求,让基层干部不再为了“留痕”而“留痕”,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实际效果上。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把每一项政策都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减负带来的实惠。这种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极大地释放了基层干部的实干活力,使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贴群众之心,提升服务温度。基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群众。基层减负后,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贴近群众,提升服务的温度。基层干部应走出办公室,主动融入群众的生活。在农村,他们可以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聊天,增进与村民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村民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如贫困家庭的生活保障、孤寡老人的照顾等问题,并积极协调资源予以解决。在城市社区,基层干部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如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面对群众的需求,基层干部要以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去对待。无论是办理证件、申请补助等日常事务,还是解决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等复杂问题,都要做到认真倾听、积极协调、及时反馈。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当场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明确解决时限,并定期向群众反馈进展情况。通过这些举措,让群众感受到基层干部的真诚和负责,提升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满意度。
谋发展之局,增强发展后劲。基层减负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是为了基层的长远发展。基层干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基层的发展大计。在产业发展方面,基层干部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于具有农业优势的地区,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有工业基础的地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升级。在社会治理方面,基层干部要注重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治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基层减负为新的起点,轻装前行,破形式之茧、贴群众之心、谋发展之局,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实现基层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
(资溪县乌石镇政府:饶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