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线工作者,当以“六心”扎根基层
发布时间:2025-08-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徐海波

基层是各项事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一线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关乎事情成效,连着群众冷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扛稳责任、干出样子?关键要守牢“六颗心”,把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服务零距离”。

一是要有主动作为的“担当心”,让工作不等“第二次吩咐”。基层事务千头万绪,若事事等安排、件件靠督促,不仅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更会稀释群众的信任。主动作为,是“不用交待第二次”的自觉,更是“把工作当事业”的担当:新方案刚出台,就主动学深悟透,提前预判落地堵点;群众还没开口,就通过日常走访摸清难处;项目推进中,不等询问就定期汇报进度、破解难题。这种“向前一步”的意识,让基层工作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谋划”,让事务落地更顺畅,让群众获得感更真切。

二是要有一心为民的“公仆心”,把“小事”当“大事”办。“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基层工作的“初心密码”。无论是邻里纠纷、生活保障申请,还是农田灌溉、就业难题,对群众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急难愁盼”。“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的行动正是践行这份初心的生动实践:看到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主动代缴水电费;发现村里道路积水,第一时间协调疏通;得知返乡青年想创业,积极对接资源、牵线搭桥。带着感情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民情,才能让“为民”二字从口号变成群众手中的“实惠”,筑牢与群众的“连心桥”。

三是要有闭环落实的“细致心”,让每一项工作落地有声。基层工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前推演、事中纠偏、事后总结”的闭环思维,是避免“半截子工程”的关键。事前推演要多想“万一”:推进惠民工程,既算经济账,更考虑群众接受度,预判征地、施工可能引发的矛盾;落实方案,结合辖区实际细化举措,避免“一刀切”。事中纠偏要保持敏锐:发现群众对内容理解有偏差,及时调整宣传方式;项目遇阻,立刻召集各方协商,动态优化方案。事后总结要善于复盘:哪些做法群众点赞?哪些环节效率不高?把经验固化成流程,把教训转化为改进方向,才能让工作越干越精准、越干越高效。

四是要有直面问题的“负责心”,不把矛盾“往上推”。基层是矛盾的“多发地”,也是解决问题的“主阵地”。主动打捞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才是应有的担当:面对群众诉求,不简单“一转了之”,而是深入调查,找到症结;遇到历史遗留问题,不回避“硬骨头”,而是联合多方面寻求破解之道。一线工作者是“减压阀”而非“传声筒”,唯有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才能让各项决策更贴合实际,让群众感受到“问题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五是要有换位思考的“全局心”,身在“基层”要为“整体”谋。基层工作不是“各扫门前雪”,需要“一盘棋”思维。团队成员站在负责人角度想问题,才能理解工作的全局考量;一般工作人员站在牵头人角度谋划,才能让举措更贴合整体部署;村社区工作者替“领头雁”分忧,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的合力。就像对待每一次交流发言,不应想着“应付过关”,而要思考“如何让听众受启发”。这种“换位思考”的自觉,能打破“壁垒”“隔阂”,让基层工作从“单打独斗”变成“协同作战”,提升整体效能。

六是要有应急冲锋的“奉献心”,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为基层减负是共识,不提倡无意义的加班,但紧急任务面前,“站得出来”是一线工作者的本色。防汛救灾时,不能以“家里有事”推脱;突发情况应对中,不能用“身体不适”回避;重大项目攻坚,不能靠“等靠要”拖延。这种“急事面前不退缩”的担当,不是对“减负”的否定,而是对“责任”的诠释。一线工作者的“辛苦指数”,往往连着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关键时刻的“顶上去”,才能让群众看到工作者的“靠得住”。

基层工作,苦在当下,功在长远;难在琐碎,贵在坚守。主动作为的担当、一心为民的情怀、闭环落实的细致、直面问题的负责、换位思考的全局、应急冲锋的奉献,这“六心”交织在一起,便是一线工作者应有的模样。唯有把这些要求刻在心里、落在实处,才能在基层沃土上种出群众满意的“幸福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基层答卷”。(江西省贵溪市罗河镇:张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