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时许,武陵区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工作室内,莫晓晞伏案的身影已映在窗上。桌上摊开的卷宗,记录着一场横亘多年的民间借贷纠纷。作为曾在审判席上度过近二十载春秋的退休法官,她如今的身份,是武陵区人民法院聘请的“特约调解员”,也是“银龄调解工作室”里一把专开“矛盾锁”的金钥匙。
退休法官莫晓晞(中)参与调解工作
在武陵区,“银龄调解工作室”的成立并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对“积极老龄观”的生动实践。当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离开审判席,其专业智慧与洞察力并未随之褪色。武陵区人民法院敏锐捕捉到这一宝贵资源,以全区16个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站为依托,将这些银发力量编织成一张深入社区肌理的矛盾预警化解网络。
退休法官们并非以威严的裁判者身份回归,而是作为社区里的“三长”(片长、组长、邻长),悄然融入信息群聊,成为街坊邻里懂法律的知心老友。一旦捕捉到家长里短中升腾的怨气“火星”,他们便第一时间介入。其独到之处,在于一套化干戈为玉帛的“三步真经”——先以耐心“稳情绪”,再以情理交融“讲道理”,最终用法律准绳“说明白”,力求将纠纷的苗头熄灭于初燃之时。
莫晓晞对借贷纠纷的调解,正是这套心法的绝佳演绎。面对僵持的双方,她没有急于分割是非,而是让当事人各自倾诉委屈,先让激动的情绪泄洪。待气氛缓和,她将多年审判中积累的类似案例娓娓道来,清晰地展示判决与调解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判决虽具强制力,却耗时耗力,且易加深裂痕;调解则能灵活兼顾双方核心诉求,维系一份情谊。最终,她以“诚信”为支点撬动共识:“钱债易清,信誉难赎,能握手言和,何必对簿公堂?”几轮入情入理的分析后,原本针锋相对的双方终于卸下心防,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名。
这化解的功夫,同样浸润在社区细密的日常里。某老旧小区因共用厨房引发邻里多年积怨,调解员数次登门,在油烟弥漫的狭窄空间里,以“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唤起彼此宽容;面对因赡养老人陷入争吵的子女,调解员则从民法典相关条款出发,结合孝道人伦,引导他们回溯父母养育恩情,最终促成赡养方案的共识。
不仅如此,退休法官们还深入社区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防养老诈骗”等普法宣讲活动。大家热情解答居民法律咨询,认真讲解民法典中涉及养老、医疗、赡养等相关法律知识和预防电信、养老诈骗等有关知识,张贴法治宣传画报,给老年群体送去自我保护的精神食粮。
退休法官何平(左一)参与调解工作
今年上半年,“银龄调解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询18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781件,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社区里减少的戾气,是法庭前卸下的诉累。
银龄调解的能量,更持续向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纵深拓展。在诉前调解战场,老法官们以专业智慧精准发力,为企业纾困。创新构建的“1+N”联动机制,推动法院与行业深度协作,将“枫桥经验”的精髓注入新兴业态纠纷调解。
在一桩涉企合同纠纷中,调解员敏锐抓住双方合作基础尚存、僵持源于沟通不畅的关键,力促在线谈判。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几轮隔空调解下来,双方不仅厘清合同条款,更重拾了信任,合作得以延续。今年上半年,“银龄调解工作室”已经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在线调解246次,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时间与金钱成本。
莫晓晞和她的12位“特约调解员”伙伴,如同一座座安稳的桥梁,连接着法律的严谨与市井的温度。武陵区人民法院的探索证明,那些沉淀于岁月深处的司法智慧与人生阅历,在回归社区土壤后,绽放出超越审判台的生命力——它让尖锐的对立消融于沟通,让冰冷的条文生长出温情。当退休法官俯身倾听街巷里的纷争,法律的庄严便化作可感可触的暖流,悄然滋养着每一寸和谐安宁的日常。
夕阳熔金,映照着退休法官们走出诉前调解工作站的身影。退休不褪色,离岗未离心,昔日法官的法袍虽已珍藏,那份守护人间烟火的执着,却在纠纷调解的天地里焕发出更深沉的光泽。这抹别样的“夕阳红”,不争辉于天际,却将正义之光,无声洒向需要温暖的角落。(蒋菲菲 宋朋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