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常德市鼎城区谢家坪镇港中坪片区以4万余人次的接待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在这场名为“Country Walk·港中村游记”的田园盛宴中,传统农事活动与现代文旅创意碰撞出璀璨火花,为观察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着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港中坪的走红绝非偶然。当竹林寻宝的童真笑声与航模表演的科技魅力交织,当长桌嗦粉宴的热辣鲜香与竹编工艺的匠心传承相遇,这里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质朴基因,又注入了现代文旅的创新活力。游客们追逐的不只是田园风光,更是在快节奏生活中久违的烟火气息。据介绍,“五一”期间,大部分游客来自长沙、武汉等周边城市,折射出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深层渴望。这种渴望,恰恰构成了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市场基础。
农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城乡要素的互动关系。港中坪通过“浑水摸鱼”的农耕体验,让城市家庭触摸土地的脉动;用现榨菜籽油的市集交易,搭建起城乡物产流通的桥梁;借稻田栈道的生态艺术装置,实现自然景观向文化消费的转化。这种“场景化体验”模式,既避免了传统农家乐的同质化竞争,又为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正如片区负责人所言,他们打造的不仅是旅游项目,更是一个活化乡村的生态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田园盛宴背后的治理智慧。从七大场景的精心设计到三大主题活动的有机串联,从交通疏导预案到安全服务保障,折射出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当村集体与专业运营团队形成合力,当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运营理念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从概念走向了可持续的实践。
当然,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如何平衡游客承载量与生态承载力?怎样让短期节庆效应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港中坪的未来发展仍需在特色化、精细化上下功夫。若能深挖本地文化内涵,构建四季皆宜的体验项目,培育本土文旅人才队伍,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到“留得住人,富得起民”,港中坪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移植,而是要在守护乡土本色的基础上,用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当秋千上的裙摆与稻浪共舞,当咖啡香气与油菜花香交融,一幅城乡共融、主客共享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应有的模样。(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