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就金牌路——常德技师学院教师周玮的“齿轮人生”
发布时间:2025-04-27 |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 作者:姚璇 郭晨 | 责任编辑:徐海波

20年前,周玮坚定的选择“技能成才”的道路时,谁也不会想到,如今的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更站上了全省技能的巅峰。

“我的选择没有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常德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周玮带着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械项目金牌返回校园时,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在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中显得格外清亮。94.6分的全场最高分,不仅印证了一个职校教师的专业高度,更揭示了职业教育迭代升级的成长密码。

颁奖仪式后,周玮举着金牌和鲜花留念

赛场上的“黑马”:毫米间的“心跳对决”

据了解,周玮参加的工业机械赛项十分考验选手的综合素质,它不仅要求选手在7.5个小时内完成液压、气动、机械装调三大模块操作,机械装调精度误差需控制在接近0.02毫米甚至更高,高标准的精度才能保证机械的平稳运行。作为全省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该赛项吸引了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龙头企业的1187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在工业机械赛项中,常德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周玮以全场最高分、总成绩94.6分斩获金牌。

对于周玮而言,比赛现场最考验他的并非技术难题,而是在机械装调环节与情绪的对决。“我好像能听见自己心脏突突跳动的声音。”他回忆道。面对同场竞技的省内顶尖选手带来的压迫感,身体本能的战斗亢奋与精密操作所需的绝对冷静形成撕裂。面对这样的情况,周玮通过反复深呼吸和理清技术要点思路,果断开始调适情绪。

这场胜利的伏笔,早在常德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埋下。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实训基地配备了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高精尖设备,并与本地76家企业开展了产教融合项目,构成了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师每年必须完成200小时企业实践。”机械工程系主任徐光辉指着实训车间里泛着冷光的设备说:“这些机床的温度能传递职业教育最真实的体温。你对它热烈,它回报你热情,你对它冰冷,它也回报你冷淡。”

比赛后,回到学院的周玮迅速恢复日常的教育教学训练 常德日报记者李龙摄

三次淬火:“齿轮人生”的锻造轨迹

周玮办公室的陈列柜里,讲师证与高级技师证并立如镜,映照出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轨迹。

2014年,周玮成为常德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这是他的第一次转折。“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次走进实训室,我看见学生都在使用钢材进行实训,当时就对自己说来对了!”周玮感慨地说,只有让学生“真刀实枪”地练习,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正是这种“真刀真枪”的教学理念,让他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6年常德市技能大赛,周玮斩获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一等奖,并同时获得了“常德市技术能手”“常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这份荣誉在周玮的掌心烙下滚烫印记,也正是这份认可,成为了淬炼他匠心的第二把火。荣誉并没有让周玮止步于领奖台,反而推着他在机器的嗡鸣声中,催生出更执着的追问:“怎样才能让机械装调精度更加精准?”这场胜利如同精密齿轮的键槽,将他的职业轨迹牢牢锁定在技术精进的轴线上,鼓励他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刻苦钻研,越走越远,越站越高。

“第三次转折就是这次比赛的备赛阶段。”比赛刚结束不久,周玮的记忆特别深刻。距离比赛已不足一个月,但模拟操作耗时仍超出赛制要求,学院组建的竞赛小组和周玮展开“极限特训”,每天反复练习,不断尝试各种方式方法改进技艺、打磨细节,这种“庖丁解牛”式的科学训练,终于将整体操作时长压缩了50分钟。

育人齿轮:传动的力量

为夯实育人根基,学院近年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寒暑期专题研修、行业专家驻校指导、企业实践等方式,系统性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数据显示,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国、省和市级技能大赛的获奖率显著提高,实力印证了“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良性发展态势。

比赛归来后的第一堂实训课,周玮组织学生模拟竞赛现场,复盘比赛过程和操作要点细节,共同探讨操作流程是否还能进行精益化改造等问题。“竞赛不是终点,而是技术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的起点。”周玮说到。课堂上,他不照本宣科,而是注重实用性,尽量选择学生可能会用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只有在他们参加工作后会使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周玮的“榜样力量”和“奖牌效应”一直在发酵。他带出的学生尹俊霖在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湖南选拔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中获三等奖,目前在中联液压从事数控机床维修工作。除此之外,周玮培养的覃功昊、张龙钦等学生在各项赛事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技能成才”的观念正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熟悉的实训室内,周玮正指导学生操作机床。在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中,那些年轻的脸庞在显示屏蓝光映照下专注而明亮,曾经的少年正在时光的长河里薪火相传。(姚璇  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