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4-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建华 | 责任编辑:徐海波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新时代办好思政教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2019年3月1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基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精心统筹设计与安排,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有机融合的立体化、协同性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从狭义上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指思政课各学段在纵向上的一体化,一体化既体现各学段的整体设计和有效衔接,又体现不同学段的具体特点,在思政课的开设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无缝链接。从广义上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从大思政的理念出发,在思政课课程资源建设上共建共享,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横向层面追崇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思政课现实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规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制度层面包括一体化的顶层制度设计、一体化的沟通备课制度、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一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一体化的评价激励制度等。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围绕以上内容,在建设理念、管理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向中小学延伸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譬如在教材一体化建设上,教材编写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教材总体上能够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环境,生活化原则愈加突出;在教材的设计思路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线贯彻始终,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目标与内容进行分段设计,有机融合,层次性初步得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补充和更新,与时俱进拓展时代内涵,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不断彰显时代气息。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一、思政一体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立德树人系统。因此要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来对待一体化建设的问题。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相关领导、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缺乏真正的顶层设计,导致管理机制缺位,激励制度缺乏,各学段“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各自为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思政教学的根本目标与分段目标不够明晰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人格。由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理论水平与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必须科学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促使各学段的思政课朝着统一目标实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分段目标不太科学,在教育根本目标和分段目标的有机结合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教材内容衔接性与精准性有待加强

“内容为王”是思政课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法宝。好的内容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促进思考,不仅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契合中国精神,还应当具有时代特色,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与情感。思政课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优质内容以更快、更准、更广的方式触达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性与交叉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

四、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程度亟需提高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目前,各级思政课教师内部缺乏互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协同不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因为各自教学任务繁重而缺乏交流切磋,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如从具体的可操作性层面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

五、教育教学评价标准还需改进

当前教育教学评价上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现象还普遍存在,这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影响巨大。教学评价标准的片面性、不科学,势必会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齐抓共管,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措施如下:

一、重视程度要到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要加大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注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加快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研部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设计、资源研发和教学研究的融通。特别是地方高校要主动介入,引领中小学校全力建设思政课联盟,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用好用活校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协力构建学校、地方、行业跨界协同的“大师资”,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大课堂”,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目标设置要精准。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根据各学段的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把思政课教学根本目标和分段目标有机融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更重视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呈现方式要新颖。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与交叉问题比较突出,呈现方式传统老套,教师教的没兴趣,学生学的没兴趣。要下大力改变这一现状,采用虚实结合,让思政课“新”起来。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手段,改造思政课教学呈现、传达和展示方式。借助图像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资源和时空限制,让学生有新的观察视角,使思政课具备立体式教学空间和沉浸式教育场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空间,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触教材中的人物、画面、细节,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中激发情感认同、实现价值塑造。

四、协同教育要互补。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交流力度,把大中小学教师队伍集体备课制度真正落实下来,提高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的协同教育能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也要挖掘各门课程“润物细无声”的辅助作用,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互补互促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与校园文化、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五、融合共生要优化。在实践中找准思政课一体化发挥作用的合适定位和独特功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根据思政课教学实际,以教学共研、教师共培、课程共授、资源共建、效果共评为载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标准,舍弃急功近利的“五唯”评价倾向,使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走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全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造有内涵且有风景的思政课,形成汇集思政教师、教材、课程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资源多种力量耦合的新格局。

(作者杨建华,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是2022年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22YBZ060)“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