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职教引擎。
“立德树人,服务先行”“以美润心,艺心向党”“思政铸魂,领航前行”“产教融合,引领发展”……在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8个党支部的党建品牌各自生辉,将“无形”的价值引领做得有形、有力。
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一所职业院校以党建为轴心的系统性变革——在这里,组织生活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党员先锋岗与实训基地共建共生,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
党建引领:构建“三维联动”治理新生态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对于学校2024级学生来说,学校党委书记李永坚一堂“做挺膺担当的时代青年”为主题的思政课,仍然让他们记忆犹新。如何将“小我”融入家国的“大我”?这是他们入校上的第一课,生动的演讲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大思政课”的魅力所在。
以党建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组织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这是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维联动”治理新生态中的一盘大棋。
如何实现党建与教育的联动?学校创新构建起了“党委-支部-党员”三维责任体系,将党组织嵌入教育教学全链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不断改革创新,构建起大格局、大师资、大课堂、大阵地和大平台,逐渐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聚焦党建引领,提高站位构建育人“大格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以机制和力量抓思政课建设。学校组建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推进思政课建设,全面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校级领导听、评、讲思政课的要求,打造“领航思政课”“行走思政课”等课堂,党委书记带头进课堂、抓建设、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教师,全程指导、监督思政课教学。
为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切实推动“校领导上思政课”制度化、常态化,学校积极开展“领航思政课”系列活动。每期邀请校领导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围绕党的最新理论与精神,录制简短精炼的系列微课视频,内容涵盖理论解读、实践案例等。
在“大思政”格局下,一批思政教育“小先生”也发挥出作用。学校通过积极打造一批“小先生”,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由“小先生”上好青春思政课。通过主题学科活动鼓励学生组队进行研究性学习,挖掘本土化廉洁故事、红色乡土革命人物等教育资源,并将优秀作品作为课程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之中。通过学生社团“红色乡土研习社”等积极开展“青春读书会”、红色电影赏析等活动,从内容设置、环节设计到活动组织,均由“小先生”主导。从课内到课外,学生从“聆听者”转变成“领学者”“代言人”,用有“青年味”的“青年话”解“青年之惑”、指“青年之路”,将学习体会联系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中。
更值得关注的是思政课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开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在内的四门思政资源库建设,真正实现了党建引领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质变。
专业蝶变:锻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实施产教融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党委书记说,学校成立初始,就确定了学生专业培养要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在真题真做、真刀实枪的创新实践中,触摸社会前沿、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产教融合工作。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度的执行和日常工作的推进,形成了《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相关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筛选合作企业,审查合作项目,制定合作计划,指 导产教融合各个环节的工作,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各系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确保产教融合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建立了监督考核机制,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对各系部、职能部门的产教融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通过考核,有效激发了各部门和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需要“联动”。为此,2024年,学校联合常德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中联液压、中联建起、常德中车、常德烟机等装备制造业头部企业,共建常德市工程机械产教联合体。联合常德市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等六大场馆,共建常德市文化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常德文旅高质量发展。同时,学校还加入了车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为常务理事单位,加入了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智慧红色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泛定制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数智文旅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等 8个行业共同体。
“联”带来了“新”和“质”。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组建了一支由学校资深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为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企业技术骨干则依据丰富的实战经验,分享行业前沿技术与实际操作技巧。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车间与研发中心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们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中,在实践中积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学生们得以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的交流互动,学习到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实践操作环节更是让企业员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了动手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现有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餐饮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在学校安全生产培训中心与逸达酒店开展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在服务支持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办学质量。党委牵头的“产业链+专业群”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对接常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施“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党员教师组建12个混编教学团队。近两年校企共建的智能生产线实训基地,使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增长1倍,毕业生留常就业率得到市里嘉奖,真正实现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旁”。
党建引领融合创新,培育出了新时代“红匠”人才。在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学生党员正在调试设备。这种“党建+双创”模式催生了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先进集体多项集体荣誉。仅2024年,教师在教师职业能力比赛和各类技能竞赛大放异彩,斩获国家级大奖3项,省级大奖9项。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同样屡创佳绩、捷报频传,荣获国家级大奖5项,省级大奖23项,并在省大学生田径比赛首秀中获得2金、1银、3铜的好成绩。各级各类课题立项、结题48项,论文获奖、发表151篇,科研产出成果丰硕。学校的“五育融合”新模式,将思想品德、技能水平、创新意识等要素量化,使人才培养从“技能达标”转向“素质增值”。
文旅融合:助力文脉活态新传承
常德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也是一座有历史文化的城市。以学校专业联通文旅融合,以党建引领推动文旅活动。这一年来,学校吹起了“桃花风”。
在河街非遗文化集市的一家古风店铺里,各式各样的桃花形状的饰品特别吸人眼球。这正是学校结合“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桃花为创作灵感,以传统手工盘扣产品设计为载体创作的非遗盘扣系列饰品“桃花灼灼”。饰品精美雅致,吸引了不少线上及线下的年轻人。
设计盘扣的是学校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们。但以专业对接文旅融合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点——
根据教育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学校牵头区域内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柳叶湖管委会、经投集团共同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管委会统筹、学校牵头、企业联动的政校行企协调育人机制。
在校企共育文旅人才下,常德的旅游游玩热门点卡乐星球、欢乐水世界等,都有学生在此实习实训。同时,在市诗墙管理处、市规划展示馆、丁玲纪念馆、市科技馆、市文化馆、常德博物馆,仅2024年一年,学校就为场馆提供志愿服务200多人次,并邀请场馆工作人员来校讲座4人次,打造馆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助力常德文旅高质量发展。
在常德桃花源,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6625平米的办公楼将被改造成产教融合下的实践平台。依托景区,届时将邀请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学生在基地中可以参与景区运营、酒店管理、导游服务、文化创意等多元化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基地也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助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校师生真正成为了常德文旅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为全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而党建教育在文旅融合中也彰显出巨大魅力。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联合旅游管理系、艺术设计系等,依托学校座落在原中共湘西特委书记刘泽远家乡的地域优势,着手打造了打造“泽远•匠心讲堂”,目前学校已开展“泽远•匠心讲堂”思政铸魂、改革发展等系列专题活动,既宣传了红色文化,又推动着红色文旅资源的不断挖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永坚表示:“我们正在构建党建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反应堆',让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红色动能催化出更强大的创新势能。”这所学校的实践表明,当党建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工程,就能激发出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刘泉全 通讯员 董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