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德市鼎城区人民法院灌溪法庭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法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多渠道、多维度与代表沟通联络、协同发力,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纠纷化解,最大限度凝聚解纷合力,将调解、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了新动能。
化解矛盾纠纷
“感谢人大代表和法官都来帮我想办法!”被告文某诚恳地表示感谢道。1月10日,在鼎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余习琼等省市区人大代表,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胡志勇及灌溪法庭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一起涉及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化解于诉前。
据悉,原告常德市某局依法依规向被告常德某建材公司出让一块国有土地,并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被告因资金周转困难,未向原告支付剩余土地转让价款235万元和地上建筑物处置款。而原告则未按约移除案涉土地上高压铁塔,由此引发纠纷。鉴于该案既关系到国有资产保护,又牵涉到营商环境,且存在合同金额较大、协调难度较高等特点和困难,灌溪法庭按照“人大代表+法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工作流程,依托灌溪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邀请余习琼等驻站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调解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因为权责、资金等问题,一度陷入僵局。被告表示并非故意拖延付款,而是受市场环境因素等原因,无法一次付清。原告则认为高压铁塔移除问题应由建设部门处理。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与承办法官案情梳理后,余习琼和胡志勇指出,鉴于双方均存在违约行为,且考虑到企业生存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要求,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下,建议双方当事人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履行合同义务,互相免除违约责任。驻站代表和承办法官从政企双赢的角度出发,从事理、法理方面逐一进行分析,积极提供合理可行的调解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自愿向原告支付剩余土地转让价款235万元和地上建筑物处置款,原告则自愿移除案涉土地上的高压铁塔,双方互不追究违约责任。为减少企业诉累,承办法官还主动提出将积极协助企业追缴在外欠款。随着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确认,该案成功化解。
该案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助力矛盾纠纷化解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灌溪法庭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案件调解和矛盾化解47件,成功化解纠纷25件,提供法律咨询80余人次,更便捷、更高效地实质性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代表+法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确实让我们代表从中受益,不仅自己学法,还能调解矛盾。”灌溪镇人大代表们纷纷表示。1月9日,灌溪法庭召开2024年度人大代表村居调解员总结会,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村居调解员一同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实做好。
总结会上,灌溪法庭详细通报了2024年法庭收结案数据及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情况。人大代表、村居调解员们就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取得的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纷纷表态,今后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随后,法官与参会人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展开讨论,一致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对接机制、构建全流程跟踪机制、加强案件细节交换,使人大代表与法庭法官之间的沟通、交流、配合更加流畅。
为进一步强化人大代表的法治思维,助推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灌溪法庭通过采取开展业务培训讲座、法庭开放日、场景式巡回审判等方式,帮助人大代表熟悉法院工作、掌握民事纠纷特点及诉前调解程序,实现代表履职与法院工作良性互动。2024年以来,灌溪法庭共开展人大代表村居调解员法律培训会2场次,培训人大代表、调解员40余人,开展巡回审判12次,取得良好效果。
鼎城法院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全区36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着力打造“人大代表+法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名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和人民法官精通法律的专业优势,让法官讲清“法理”、让代表讲明“事理”、双方共同讲透“情理”,合力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篇大文章。(通讯员 李耕夫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