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武陵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亮点回顾
发布时间:2024-12-25 | 来源:常德日报 | 作者:林毅 武大为 郭海龙 | 责任编辑:徐海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深冬已至,又是一年岁末。百姓家茶已煮好,火炉已烧暖,开始围炉回顾一年的奋斗和成果。2024年,对于武陵区而言,是特别的一年,更值得好好盘点。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提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道“融合命题”,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如何答好题?今年来,武陵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服务和融入全省“4×4”现代化产业发展大局,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以“文化+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业态,高效推进“两重”“两新”落地见效,举办第三届“520·来武陵”非遗文化传承暨促进消费月活动,扎实开展“送解优”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积极探索“非遗+”消费新场景,推动形成更多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释放了活力。

1关键词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武陵区建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六大矩阵攻坚专班和常德市武陵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联盟,定下了十大攻坚行动,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该区不断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系列政策,优化产业、研发、金融等生态,吸引“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人才在园区集聚,已累计为园区企业招聘专业人才1400余人,培训技能人才341人次。在金融服务方面,武陵区成立了对企服务专班和“爱在武陵·金融服务团”,定期举办银企见面会,帮助173家企业协调金融机构放款11亿元,为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文创产业园之一,正奋力打造“文创兴城,智慧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创技术和理念,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夯实文化科技产业技术底座,促进文创产业成果转化。

2关键词

“三四五”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武陵区继成功捧获平安中国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和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以来,积极探索“三四五”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持之以恒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个夯实”筑牢社会治理基础。武陵区坚持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作为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通过有效手段让社会治理权责分明、协同高效。“四项举措”优化多元解纷机制。该区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通过织密调解网络、落实排查制度、拓宽化解途径、化解行政争议这“四项举措”扎实优化多元化调解模式,切实拧紧基层社会治理“和谐阀”,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五大聚焦”推进信访法治化。该区坚持用法治方式、法治思维来受理诉求、化解矛盾,全力聚焦源头化解、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标本兼治、依法依规五个方面,持续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秩序法治化。

3关键词

“非遗+”跨界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9日常德考察调研时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武陵区积极行动,努力探索“非遗+”跨界融合、活态保护的新路径,不仅有力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更实现了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激活了发展新动能。

非遗+教研,文化传承增活力。该区一方面动态开展非遗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区级非遗项目库和非遗人才库,另一方面注重非遗调查研究和培育,不断强化非遗传承与培育,累计培养学员6000余名。

非遗+科技,文化传播添动力。该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非遗资料存储数字化,方便市民检索查询和传播。利用各大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提升传播广度。

非遗+旅游,文化赋能显魅力。该区在老西门、城壕湾等文旅地标建立非遗集市,在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设立舞台,不断优化新体验,带动文旅新消费。在丹洲乡建成“艺丹沅”乡村文艺部落示范片,云集了多个非遗体验场景,在丰富新业态的同时,更赋能了乡村振兴。

4关键词

营商环境“软实力”

武陵区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持久仗,围绕企业开办全生命周期,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消除痛点,营造出亲商、重商、护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武陵区企业开办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网上办事率达到94%。除了升级网上办,武陵区还推行下沉办,将行政审批事项前移,全区14个乡镇(街道)、128个村(社区)可办理82项公共服务事项。

常态化开展“送解优”行动。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并组织服务专员定期走访重点企业,目前,已入库“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10家,优质中小企业22家。积极对接各银行开展惠民惠企活动,收集协调各企业融资需求,切实发挥金融超市作用,大力推广金融超市在常德政策服务平台上线的“政策申报”“免申即享”功能。综合运用“政策快车”服务平台智能匹配、推送惠企政策,进一步提高惠企政策通达度。

今年以来,该区已成功帮助27家重点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推送服务,其中,向重点企业智能匹配、推送全年项目申报规划报告30份,向重点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26次。

5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强镇

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公布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名单,武陵区芦荻山乡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立项建设。

武陵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强镇,持续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实现联农带农富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如何让农业品牌叫得更响、传得更远?武陵区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助推剂”,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扩大富农效应。全力运营“丰收武陵”区域农产品品牌。

该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全产业链思路抓推进,不断增强龙头示范引领,目前全区共有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20亿元,带动农户数达2800多户,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6关键词

天蓝水清武陵美

从今年上半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来看,182天没有出现重污染天气,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常德市城区PM2.5改善率首次跻身“四强”,空气质量改善排名第十,“武陵蓝”已然成为常态。

重点围绕烟草及其配套行业、汽车维修喷涂、加油站油气回收、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等四大领域开展大气监督帮扶专项执法检查,并持续深入开展“帮企减污”活动,指导制定排放改造计划,帮助企业建立超低排放改造管理台账,并动态管理、调度、跟踪。

紧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部门联动,有力推进十大领域“八大攻坚”工程,持续推进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工地扬尘、柴油货车、臭氧防控、重污染天气消除、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区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面源等污染源进行全面摸排,帮扶、指导、整改形成闭环,不仅降低了污染排放,也推动企业和行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依托生态环境AI预警监控系统,形成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部门查处”的科学管理监测闭环,让环保工作变得快捷高效。(常德日报记者 林毅 武大为 通讯员  郭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