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最后一堂课,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这是关于一名老师和53名学生的故事。
临近高中毕业,学生们秘密策划了一场向老师“集体表白”的活动,每位同学给班主任写了一封手信。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透露着学生们对老师的不舍和感恩,而这些“情书”的背后也是这位老师三年的付出与坚守。
人生中第一次走“红地毯”
6月4日下午6时许,常德市七中校园内,裴玲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赶往学校陪学生上晚自习。刚进校门没多远,她就被班上一名男同学半路“拦截”。
“裴老师,电动车借我一下。”还没等她开口,那位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过手把,把车骑走了。
“快毕业了,胆子也壮了。”裴玲自言自语。往前走了几步,又见一名女同学手捧鲜花迎面走来。临近,耳旁响起了熟悉的声音:“三年,辛苦了。”接着,学生双手将花和一封信递给她,并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裴玲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学生们的一场“密谋”。
接下来,每走几步,她便会收到一名学生的信以及同一句“三年,辛苦了”。一路上,伴随着鲜花、掌声、呼喊,裴玲走了人生中第一次“红地毯”。直到教室门口,全班53名同学、53封手信已紧握她手中。
“亲爱的penny: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又是毕业季,但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是我们……”“三年时光,匆匆流过。犹记当年,那个身着蓝色裙子的美丽姑娘。您是否也记得我们从前的那个模样……”“您说,五十三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五十三分之一,加在一起才完整。感谢您没有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缓缓打开信件,这猝不及防的“表白”竟让平日里一群学生眼中的“战斗胜佛”不知所措,一时被感动得梨花带雨。
走进教室,感动更是一拨接着一拨。礼花炮响起,裴玲被学生簇拥着坐下,教室里布置温馨,讲台上写满所有人名字的三层大蛋糕,黑板屏幕里播放着学生对自己说的暖心话语。
“斗智斗勇第一人”
最后一堂课,有位学生郑重地给裴玲颁了一个奖。透明的水晶奖杯最上方是一个点赞大拇指,中间的杯身则写着:常德市七中斗智斗勇第一人。回想这三年,学生给的这个“荣誉称号”还真是名副其实。
裴玲带的这个班是艺术班,班上53名学生都是音乐特长生。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大家眼中一群“文化成绩弱,学习习惯差”的难搞学生,变成校领导、科任老师一致认为的懂礼貌、情商高、积极上进的阳光少年。
而这样的结果是裴玲一天一天、一夜一夜“陪出来”“熬出来”的。
张同学在宿舍摔倒,半夜接到电话的裴玲立马拖着受伤的腿,拄着拐杖从家里赶来,跟着120直奔医院,直到凌晨4时多学生处理完伤口才放心离去;疫情期间,担心学生上网课影响视力,她便联合9位科任老师制作了纸质版教材,自己掏钱打印出来后一一送到每个学生手中;高二学考前,担心学生紧张有压力,用心良苦的她给每个人定制了一本笔记本,鼓励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自己交流,做大家真诚的聆听者;高考前几天,脸上刚做完囊肿切割手术,她不顾医生反对,手术两天后坚持出院回到学校,尽管整张脸被纱布包裹,强忍着剧痛也要陪着孩子们走完高中的最后一站……正如学生信中所写:“这三年,裴老师陪伴我的时间比父母要多,对待我们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好。”
教育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肖志芳
这是一场师生间爱的双向奔赴。毕业之际,学生送给老师一场盛大的集体“告白”,这种反哺的举止让人动容,仔细一想,这背后一定是老师的加倍付出。
细数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浮现在大家脑海的都是些小事。就是这样的小事,一件件堆积在一起,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每一个学生。采访期间还听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雷同学曾经是教务处的“常客”,令所有老师头疼的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发现他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学校点名通报再也听不到他的名字,尽管学习很吃力,但他打起精神每堂课坚持认真听讲。在气温逼近30℃的5月,大家好奇为什么他还穿冬季校服,直到班主任逼问他才说明原因。原来这学期因身高体重长势明显,夏季校服早已穿不下,他担心因自己没穿校服给班级扣分,只好套上冬季校服。
一位老师,付出多少才能改变一个人,才能改变一群人,我们无法想象。但这种改变让我们看到的教育的力量足够让人震撼。
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唤醒灵魂,给学生一生向阳、自我生长的力量。最好的教育也一定是一种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