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上 治水为要——常德市2021-2022年度水利建设提质增效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12-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梁 向林锋 | 责任编辑:

编者按:常德地处西洞庭湖,沅、澧两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市,荆江三口自北往南分洪入洞庭,境内河湖密布,水网纵横,呈现繁复且变幻多端的水文与地貌特征。常德与水的亲密关系亘古绵长,高效管水、治水、节水、用水,是常德人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水利建设立足于解决好水问题,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些年来,我市借助国家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大手笔,大投入,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今冬明春,全市计划投入资金16.29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34处。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4.87亿元,占计划总进度的91.3%。

治水安澜,不破不立。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可喜地发现,我市水利建设工作正迈上提质增效的新台阶:

你看!石门、澧县偏远山区里建起了新水库、新水厂,季节性缺水问题解决了;澧水与涔水交汇处修起了全省最大的泵站——小渡口泵站,80万人口防洪安全有保障了;防洪大堤上、水库大坝里装上“传感器”,各种情况可随时监控了;临澧官亭灌区、桃源黄石灌区在提质改造,沟渠恢复“生机”了……

筑牢“防洪圈”

12月6日晌午时分,阳光洒向河面,漾出粼粼金光。

在石门县城澧水北岸防洪圈达标建设现场,一辆辆工程车来回作业,施工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不远处不时传来打桩机器的节奏声……一条环绕县城北面的“巨龙”即将成型,将在汛期牢牢锁住奔腾的澧水。

“这段防洪墙全线长1.5公里,目前已全部开工,我们加紧施工,赶在明年汛期前全部完成。”石门县水利局副局长李恢峰告诉记者,老防洪墙,是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新防洪墙建成后能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到时候整个城区抗洪能力大大提升,防洪风险大大降低。

今年,我市坚持实施“城市防洪圈加固达标工程”,临澧县城保护圈防洪排涝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进行渠道扩宽、浆砌石挡墙堆砌、沿线附属建筑物重建,目前已全面完工,大大提高了县城防洪排涝能力。澧水石门县段河道治理工程(澧水北岸城市防洪圈达标建设)总投资1398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堤防浆砌石护脚、草皮护坡,形象进度达90%。全部完工后,全市将实现市、县城市防洪圈100%全覆盖、全达标。

建好“重点库”

“对症治病!科学除险!”

全市有水库1352座,在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运行,目前已经进入病险高发期。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每一分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入秋以来,我市全面开展病险水库排查治理,有序推进重点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库塘扩容工作,目前全市纳入年度计划的46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石门县汉唐水库新建项目均已开工,总体形象进度达75%左右。

在石门县的西北部山区,有不少村落一直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石门作为全省13个重点干旱县之一,在各方争取下,拿到2020年汉唐水库项目,成为全省8个重点抗旱水源工程项目之一。汉唐水库选址在三圣乡白临桥村,大坝拦截仙阳河二级支流红毛沟河,坝高40米,库容12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工程建成后,可解决三圣乡山羊冲、白临桥、杜家岗3个村5400人的饮水和38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目前,汉唐水库已完成了沟渠开挖、衬砌,上坝公路开挖等工作,水利工人们抢抓工期,争取在明年汛期来临之前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澧县王家厂水库、石门东泉水库除险加固后的大坝里都装上了“传感器”,搭建了监控室,打造“智慧水库”,对河道水位、河道流量、流速、水库水位、出入库流量等要素信息进行直观展示和监控。用大数据说话,这对于未来水利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趋势。

打通“大动脉”

由于泥沙淤积、江湖关系演变、人的活动等因素影响,部分河道过流能力下降,甚至逐渐丧失行洪、补水功能。

“水系连通、水道畅通、丰枯相济、安全高效。”构建一个如此的常德水网,水利建设一直在路上。

对此,各级水利部门着眼旱能灌、涝能排、保证生态基流的目标,着力打通河湖“大动脉”。今冬明春,投入7亿元启动洞庭湖北部地区(安乡县安造安昌安化垸补水工程、澧县梦溪补水工程)分片补水工程、道水临澧县金宝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麻溪河(桃源—石门)治理工程、涔水澧县小渡口泵站工程四大水系连通及控制工程,全面提升辖区主要水系过流能力。

其中小渡口泵站工程装机6台2.07万千瓦,设计流量294立方米/秒,为省内目前最大的泵站,地处澧水一级支流涔水尾闾。泵站建成后,当涔水处于高洪水位且无法自排时,即可启动外排,有效减轻涔水防洪压力,确保澧水下游防洪安全,惠及临澧、澧县、津市3县(市)785.26平方公里,灌溉耕地58.1万亩,人口近80万。为保障项目建设推进速度,项目组每天投入人工100多人,倒排工期,实行挂图作战。目前,正在安装机电设备和粉刷墙体,工程进度达97%。

改善“微循环”

11月23日,在临澧县官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现场,人勤机鸣。

“以前,我们从源头到末端放水一般要三天左右时间,改造以后只需要一天时间了,灌溉能力将大大提高。”临澧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汪新平,饶有兴致地介绍着项目完成后带来的“红利”。此时,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分水塘浆砌已接近尾声。

官亭灌区位于临澧县北部,西接石门蔡家溪、东至澧县七口堰、北连刻木山、南临澧水。总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渠道疏通与硬化、涵闸等附属建筑物新建、改造与配套、自动化量测与远程控制等信息化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于今年9月开工,分2个年度实施,明年3月底前完成本年度计划任务。项目完工后,灌区渠道总衬砌率将由45.7%提升到到64.85%,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6提升到0.67,加上信息化系统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不仅灌区面貌大为改观,也将使灌区管理效能迈上新台阶。

今年来,全市以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投入7.51亿元启动西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津市毛里湖水系连通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临澧县官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桃源县黄石灌区现代化建设工程等,全面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其中津市毛里湖项目涵盖该市4镇50个建制村(社区)457.83平方公里。

抓大的同时也不能放小。在鼎城区中河口镇北洲村,一个装机22千瓦,流量0.3立方米/秒,总投资不到30万元的小机埠,解决了该村9个组80多户50年以上农田被淹的问题。11月24日,机埠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

当前正是兴修水利的黄金时期,常德市各地正抓有利时节,全面推进,处处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后段,各地将按照“春节前完成主体工程,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的要求,倒排工期,跟踪督导,严格监管,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