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邹,感谢你们这几年的帮助,让我家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收购排序我又在前头,我一定带好头,给其他烟农做好交烟示范!”常德市桃源县三阳港镇太平桥乡的烟农刘正明笑着对网格员邹宏森说道。“刘叔,指导你们种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看着你分好烟,卖烟赚钱了,我们也开心!”一年到头,邹宏森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烟农们辛勤劳作后有个好收成。
刘正明,身患二级眼睛残疾,父亲瘫痪在床多年,母亲常年患病,刘正明与妻子在外务工维持着家庭生计。2013年,年迈的父母已行动不便,孩子也上了初中,刘正明只能放弃在外务工,回家照顾一家老小。一家人挤住老旧的土砖房里,日子过得很苦。生活没奔头了吗?为了孩子,为了家,我要怎么做才能把这苦日子结束了?当年的刘正明,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反问自己。
2014年,刘正明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但随着他父母的相继离世,本就对生活充满迷茫的刘正明变得更加消沉,不知从何处找寻未来生活的道路。当时,太平桥镇种植烟叶面积仅2000多亩,为了发展烟叶产业,扩大种植面积,镇政府正努力发展新烟农。了解到刘正明的情况后,盘塘烟叶生产收购站太平桥点负责人李若时与镇烟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汉朝主动上门,鼓励他种植烟叶。
考虑到刘正明一家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他减少种烟成本,烟草站撰写报告,特向县分公司申请对刘正明予以免除种植烟叶物资套餐及肥料等费用,同时,安排烟叶技术员专人对口指导刘正明种植烟叶。2015年,刘正明开始试种20亩烟叶,39岁的他一切从头学起。翻耕起垄、烟叶移栽、大田培管、成熟采收等各个生产环节,烟叶技术员都和刘正明一起扎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讲要领、教技术,在刘正明的工作小本上图文并茂地写下注意事项,这一蹲,常常就是几个小时。到了烘烤环节,烟叶技术员更是与刘正明同吃同住在烤房,帮着他烘烤烟叶。刘正明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烟苗变成了金黄的烤烟,笑得合不拢嘴,种植烟叶收益超4万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目标。
尝到甜头后的刘正明,越干越勇,第二年就扩大了种烟面积。他一改往日坐等上门帮扶指导的习惯,主动到烟草站点寻求技术支持,到烟农合作社请求土地租赁协调,到镇烟办请求劳动力支持。不到三年时间,烟叶种植年年获丰收的刘正明,不仅还清了之前因父母看病借的外债,还拆了破旧的土砖房,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楼,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脱贫示范明星”。
如今的刘正明,已从过去的种植小户发展到了百亩大户,家庭收入更是连年增长。刘正明在尝到种植烟叶的甜头后,不忘乡邻,积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刘正明每年都聘请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到烟田做工,每年仅劳务用工费用支出就达10余万元。此外,有乡邻向他请教种烟的经验,他也总是热情相授。在他的带动下,汪必仙、刘卫军等村民纷纷成为了新烟农,大家一起学、一起干,提升烟叶种植本领,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致富梦想。
为了把烟叶种好,刘正明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2016年,桃源烟草绿叶QC小组在烟田里测试小组研制的新型定根水浇灌装置,刘正明知道后,主动找到工作人员,申请在自己的田里试用新机械。“刘师傅,这个装置我们也是刚研制出来,在田里小范围测试,还没正式推广呢。”小组成员解释道。“不怕,我的田就当你们的试验田,我来给你们测试机器,发现问题了也好改进。”在刘正明的协助下,新型定根水浇灌装置不断地被测试、被改进,最终定型。而刘正明也成为了该装置的第一批使用者。据测算,仅施肥阶段,刘正明亩均用工量就减少了50%以上。为了深度挖掘烟叶增收潜力,强化自身分级技术,刘正明还加入了三阳港九发烟叶合作社,跟随农民烤师学习烘烤技术,跟着技术能手学习烟叶分级。
2021年,刘正明种植了120亩烟叶,净利润近16万元。“听说盘塘镇在推广‘烟-富硒稻’轮作模式,明年烟叶收获后,我想种烟草公司推荐的‘佳优长晶’富硒稻,成为‘金秋’香米品牌的供应商,走上烟稻轮作的产业发展新道路,把日子搞得更红火些!”刘正明站在家门口,看着自己的烟田,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