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街“邂逅”非遗
发布时间:2021-04-30 | 来源:常德日报 | 作者:李龙 | 责任编辑:

这是潘能辉在常德河街的第二个年头,他的工作室分上下两层,在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最大件的红椿阴沉木长10米,直径1.8米,重10吨,用货车底盘托住,放在一楼大厅。正在创作的巨幅作品往往引起围观,这位县级非遗传承人计划和妻子胡美华用6年时间,以《湘行散记》为蓝本,打造出一生都能引以为傲的木雕作品。

潘能辉不做小件,不迎合市场开发游客喜爱的产品,甚至在门口挂牌子“不陪喝,不陪聊”,创作时拉起隔离带,这更让他平添了神秘气息,围观的人更多了。

覃健的工作室只有6平方米,木架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瓷器,抵近看,都是修补过的。裂缝用细钉铆住,缺口覆以银片祥云,不显突兀,甚至还更加雅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虽是非遗传承人,但“90后”覃健从不拒绝现代工具,他拿电钻开孔,喷火枪融化金属,再小钉小锤地造型,凹出贴合瓷器的角度。覃健的手艺不是表演,他接轨市场,茶楼老板、收藏家都愿意把破损的珍贵瓷器交给他修补。活儿”越来越多,覃健也开始带徒弟,市场的需求让“锔瓷”这门手艺活了起来。

李健鹰拿画笔沾了些许乳白色粘合剂,在亚麻布上轻描淡写,随即撮一点麻彩粉颜料,拇指与食指摩挲,彩粉便均匀地洒在画布上,她再敲击桌面,吹散浮粉,一颗红色的桃树就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人眼前。李健鹰致力于非遗的商业化,她认真规划了自己的产品定位,私人订制、文创小物件、校园培训等等,对于麻质画的传承和发展,李健鹰充满了信心。

像潘能辉、覃健、李健鹰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大都聚集在河街西段麻阳街非遗文化区内。自2019年3月非遗街区开街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万人次。其中鸳鸯走马楼2019年4月开演以来,演出210场左右,惠民演出140场,观看总人数43000多人。河街非遗街区的打造不仅给游客提供了近距离“邂逅”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是给本土和外地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创造了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潘能辉在巨大的阴沉木前思索如何修改草图。

3月24日,常德河街,周正长用传统手艺制作榨笋。

覃健用小型电钻给瓷器打孔。

3月23日晚8时,常德渔鼓传承人刘昌会在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为游客表演。

3月24日下午,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万学琴为游客表演汉剧。

李健鹰用麻彩粉颜料给麻质画上色。

李健鹰用画笔沾粘合剂在麻布上作画。

潘能辉给自己的木雕作品抛光。

“90后”覃健,用银片给瓷器补缺。

“90后”女孩肖瑶传承湘绣技艺,她制作的小件绣品深受游客喜爱。